Thursday, May 12, 2011

from Putong-Cantonification to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今晚跟在上海的香港朋友吃了一頓很好氣氛的意大利菜
餐廳在衡山路上的舊式小房子
大概是香港HK$500/位的格調, HK$200/位的食物質素
但埋單只用RMB200/位

國內的說法就是性價比很高
(不要問我什麼是性價比這不是中文.)


今晚席間跟朋友談到的一個有趣話題

我們這些在國內待了一段日子的港人, 廣東話已不再'香港'了.
就是連自己聽了, 再等一下想一想良久但講出來時, 完全係反射行為. 我們已開始習慣以普通話來思考/交流.


想起好幾個星期前跟在國外的香港朋友傾電話...
我問他: '咁你今晚要加班?'
他聽不懂, 我重覆了同一句說話幾遍,
然後他終於反應過來: '哦, 你話OT...乜野"加班"呀...!'


我地開始互相在對方的對話找出這些詞彙...
例如'禮拜五'講成'週五', 'weekend'變成'週末', '上網search野'成為'向網搜尋一下'
而我地第一次聽到係無反應既, 往往要向對方講完, 再過多幾句之後, 先至'嘩一聲'又黎啦...', 又甚至之後由自己發現'哎呀, 好娘呀'...



其實語言係一種好有趣既東西, 同一個意思, 用上不同詞彙, 加上不同排列方式或助語詞, 便可以看出'你是從哪裡來的', '你一定在某某地方住了一段時間', 或者'你一定不是本地人'!


最常遇到的, 莫過於在國內那個地方也好, 只要我一開口說普通話(自問普通話已經算好, 雖不至於正宗, 一定會有人說’你是廣東來的吧...’, 簡直是萬試萬靈.


更不要說同一句說話, 用上相同的用語及語氣, 在不同人而言, 有著不一樣的解釋及意思吧.
Communication breakdown不只局限於不同的語言, 更加是人本身對於語言, 因著成長背景, 文化差異甚至個人經歷而有著不同詮釋的問題.



可能就是這樣, 要找一個能明白自己又能溝通的, 是這麼困難.
又或者能有一個明白自己所表達的真正意思的人, 是這樣困難.



找到了, 要好好珍惜.



P.S. 今晚過得好愉快, 謝謝你的分享.
也是待在上海這地方的港燦才能明白 =P

1 comment:

siulamvictor said...

性價比,就是「性能」跟「價格」的「比率」的意思。國內的朋友太喜歡用簡稱了,「公交」就是一例。。。。。這還可以算是中文的吧,只不過不是我們所明白的中文。。。。。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