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25, 2011

Day21-遊子

羨慕那些到處工作的人.
每段日子, 十年八載. 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 重新生活, 學習新語言新文化, 適應當地生活. 到習慣以後, 收拾行李, 往另一個地方去.

我在想, 我可以過這種生活嗎? 我連一個待了半年的地方也這麼留戀, 要我待過五年十年, 然後瀟灑的離開, 不容易啊.

那我喜歡怎樣的生活? 那才是我夢寐以求的生活?

人生有太多選擇, 多得讓人拿不定主意.


攝於珀斯,2010年11月.

Thursday, July 21, 2011

Day17-對的人

B是我到目前為止認識的人裡,
最明白、最了解同時讓我相處得很自在舒服的人.

晚飯時他說, 我只是還沒有遇到對的人.

我們倆也未找到.

回家路上, 我在想,
是真的未遇上, 還是我以為對的並不真的是對的人呢.

在生活裡遇到的各式各類的人
往往只看到與自己不同的一面, 又或者自己覺得合不來的一面
然後很快給人加上標籤, 給予他/她'夾與不夾'、'好與壞'、或'對與不對'的評價

可能我人生中, 也沒有所謂對的人, 其實只是我當下的心態

要學習一下, 去欣賞我遇到的每個人.

每個遇到的, 讓我自己長大的學會一點的,
都是對的人.


攝於首爾,2010年8月.

Wednesday, July 20, 2011

Day16-住家飯

在上海的時候, 除了週五以外我每晚都給自己做飯, 但純粹充飢而矣, 也挺享受入廚的.
反而回港以後, 很少吃家裡媽媽做的飯, 更多時候是隨便亂吃.

我跟弟弟約定, 一定要每星期找一天一同回家, 一家四口吃一頓飯.

現在更珍惜一家人吃飯的時間. 一頓家常飯, 除了身體需要, 也是一家人難得可以坐下來談談一天或一週的瑣事.

回味餸菜的味道, 也回味我們一起的時光.


攝於上海,2011年1月
我給上海同事們弄的四餸一湯.

Tuesday, July 19, 2011

Day15-夢

在上海生活的那段日子, 常常做夢.

夢很有趣.
有時很真實; 有時是你心裡一直想的東西, 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有時荒誕怪誕, 把一切不想關的聯繫起來; 有時甚至是一些違反大自然定律的情景...

發夢永遠有無限想像.

每次醒來, 回想這些仍殘存在腦海的夢的片段, 原來人的腦袋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創意.

雖然對解夢沒什麼認識, 但我覺得發夢對我而言, 也是自己潛意識裡的一種不滿狀態, 有時以有點超現實的方式去表現出來.

夢, 我還不知道你是什麼啊.


攝於老撾,2007年12月.

Monday, July 18, 2011

Day14-肩膀

肩膀, 是一個有意思的詞語.
它只是身體的其中一小部份, 也不算是什麼重要部位.
可它蘊含的意思比實際的重要.

英文字'肩膀'(shoulder), 作動詞時有肩負或擔負的意義.
我們的肩膀, 彷彿在長大以後就承擔天大的任務,
這單薄的肩膀, 就扛起人生的大大小小二三事.

有時候, 還得替那些你愛的人, 把他們的那份也扛在自己的肩膀上.

我不喜歡讓人為我承擔;
從來都認為自己的事自己做, 天塌下來的事也得自己扛.


只是, 情緒上我卻從來都要找人分擔.

能有個讓你放心分擔的肩膀挨一下, 哪怕只是短短幾分鐘也好...
才再有足夠的力量, 走下去.



攝於普陀山,2011年5月.

Sunday, July 17, 2011

Day13-廚房用品

爸爸媽媽對於任何一切廚房用品都有'濃厚'的興趣.
逛百貨公司, 廚房與家電部門屬於必到也是首逛之處, 而且徘徊良久.
他們花在這部門的時間, 好比小孩子流連於玩具部一樣...

後來有了宜家傢俬、還有開過一陣子的B&Q...
我們一家人一個月總有至少一次在那些地方出現.

記得去年底剛到上海時...

看到那比香港大好幾十倍的宜家傢俬時, 十分興奮, 而我做的第一件事, 是打電話告訴媽媽我有多興奮.


我發覺我也越來越愛流連賣廚房用品的地方.


今晚飯後跟爸媽又逛百貨公司, 我們三個手舞足蹈的討論: 康寧碗碟款式比以前漂亮但貴多了; Le Creuset太重不適合他們倆老; 這個日式放清酒的大瓷壺我們都喜歡但花二千多元放家裡作冷水瓶有點過份; 這個煮意粉的鍋好像很好但太小每次只能煮一個人的份量; 那個牌子又出壓力鍋了...

我在想, 要是陌生人看到這樣手舞足蹈說著廚房東西的一家人, 不知會有什麼感覺呢?

可能這就是構成我對'家'這個概念的其中一個部份.

(攝於上海,2010年12月.)

Saturday, July 16, 2011

Day12-渡海小輪

我對小輪的認識, 應從尖沙咀天星碼頭開始.

現在維多利亞港窄了, 一程小輪只需要少於五分鐘.

小時候很少坐小輪, 跟家人到港島區都是坐過海隧道巴士. 到中學的時候, 學校強制我們每個學期要聽一場古典音樂會, 很多時候都在中環大會堂演奏的. 我們一大伙一般聽到中場便溜出來, 嘻嘻哈哈的走到中環碼頭坐小輪去. 我們那時在船上應該挺吵鬧的.

大學時候, 坐小輪為省錢, 更多時候是跟那時男朋友的浪漫時刻. 從香港大學慢慢走到西環電車路, 坐'叮叮'到中環, 再轉小輪到尖沙咀. 這麼漫長而費時的路程, 當時只嫌太短. 未趕時間的話, 我們還會走到海運大廈上蓋的停車場看海. 那裡有最美的維多利亞海景.

那些都是我的美好歲月.


在我對小輪的認識裡, 更多的是我的成長片段.

到我老了, 小輪還在這港口行走嗎.
願它永遠都在.


攝於香港,2011年7月.

Friday, July 15, 2011

Day11-啤酒

我的旅遊格言:'Find a LOCAL beer!'

這幾年, 不論到哪裡, 我都會找機會, 喝杯當地製造的啤酒.

也不是對啤酒的喜愛, 其實我現在已不愛喝啤酒了.
作為一個遊客, 點了杯當地啤酒, 用著當地人的喝法與環境去享受, 究竟是濃與淡、抑或苦與甘、還有那麥芽味, 你又對那地方地加深了點點的認識.

好多時候, 總會因為一個(或兩個)女生這樣喝著啤酒而引起注意, 又會在異地認識到一些陌生人, 給旅途加上一些有趣經歷.


Credits: Thank you stranger @Little Creatures,Freo.
攝於珀斯,2010年11月.
(我好喜歡的Freo.)

Thursday, July 14, 2011

Day10-海鷗

我喜歡到海邊看海發呆, 連帶在海邊出沒的海鷗也能看得出神.

海鷗傻乎乎的, 但牠們的眼神很銳利.
站在海邊望著海, 好像能把海水都看穿了.
然後張開翅膀, 堅定的向著要去的地方飛去.

有時我會想, 雖然人好像比其他動物聰明, 也有文字及語言
但我們眼睛不夠銳利, 也不會飛.
於是我們借助或製造東西來填補我們身體上的不足之處.
我們現在都能看得遠也能飛了

那我們的心靈呢, 沒有外來東西的幫助,
怎麼讓我的心看得遠也能飛呢...

想起中學時代英國文學課裡讀過的'天地一沙鷗'(Joh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那時怎樣也看不明白, 或許現在再看會明白點點吧...


攝於珀斯Rockingham,2010年11月.

Wednesday, July 13, 2011

Day09-飢餓

肚子餓, 我們找吃的.
腦子饑餓, 我們要知識充飢.

跟吃一樣,
好的食物能提供適當的養份; 壞的食物會弄壞身體, 甚至生病.
在街外吃太多會膩, 吃太多太快會消化不良.

將吃的道理用諸吸收知識,
要為自己找些好材料, 切忌隨手拿來不管好壞, 以及狼吞虎嚥.
也要選擇些適合自己的.
除了吸收外來的, 也要留些時間整頓腦子累積的知識...

知易行難啊.


攝於上海,2011年1月.

Tuesday, July 12, 2011

Day08-孕婦/小孩

有幸公司贊助TEDGlobal2011, 下班後可以看了第一節的演講現場直播.

其中一位講者Annie Murphy Paul, 說的是我們的的生理、心理與情緒的特性, 早就在我們還在母親懷胎的時候已形成了. 她說的不是那種'聽莫札特音樂作胎教'的陳腔濫調, 而是說孕婦懷胎時的社會環境,日常生活習慣以至的情緒, 直接影響著孩子長大後的身體狀況及性格. 當然她用了很多科學的例子證明, 不多說了, 但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科學驗證.

人漸漸長大, 真的感覺自己有好多像母親的地方, 當然也有一些跟爸爸很相近的地方. 可更有趣的是, 我總是與媽媽之間有一種不能言遇的、直覺的聯繫.

這是不是就在我還在媽媽肚子裡面的時候建立的呢...?

也讓我更肯定, 生小孩不只是供書教學這麼簡單的事情.

父母要把一個正面的人生觀帶給小孩, 並身體力行, 以自己的人生來展示出來, 是一個很大的責任, 因為你的所言所行將影響著一個生命. 或放大一點, 下一個年代的人.

讓我想了好一個晚上.


攝於雲南,2009年12月.

Monday, July 11, 2011

Day07-咖啡店



獨個兒遊青島那次, 我經過一間'販賣美好時光'的咖啡店.
我想, 怎麼這店主會這麼肯定他能出售美好時光呢?

推開門, 閒到咖啡香氣, 播放著輕爵士樂, 之前旅途的匆促與緊張都沒有了.
咖啡店無論在哪個時候, 總可以給你一種輕鬆的氣氛. 人便慢下來也靜下來.

店內, 有獨個兒看書的, 在露天座位邊喝著咖啡邊抽煙的, 旁邊有一對情侶輕聲細語的, 我享受著咖啡想著你一定會喜歡這咖啡店的.
我們都在同一個小店內, 卻擁有各自的空間, 享受著不一樣的時光.

原來咖啡店老闆不是有美好時光可以出售, 而是提供一個能讓你擁有一個美好時光的地方.

(攝於青島,2011年5月.)

Sunday, July 10, 2011

Day06-遊記

這陣子在看遊記, 謝旺霖的《轉山:邊境流浪者》.
讓我一邊看一邊有心悸的感覺. 很震撼的是一本遊記能這樣觸動我的感覺.

這種感覺, 源自作者沒有多說旅途中的良辰美景, 也沒有說自己怎麼堅毅不屈或勇敢的把艱苦的旅程完成
他說的是, 人可以是這樣軟弱、恐懼、憂慮與不安, 可路還是要走下去, 而你也只可以繼續走下去...

旅行, 不只是欣賞風景, 也是自我的磨練.
寫遊記, 也不只是記錄去過的地方, 更是記錄旅程的所想所感.

我們都有屬於自己的遊記.

攝於珀斯Rockingham,2011年11月.

Saturday, July 09, 2011

Day05-老伴

那天在醫院覆診時, 看到一對公公婆婆.

婆婆走路不太穩, 一只手拿著拐杖, 另一只手讓傭工撐扶著.
公公替婆婆做了登記, 登記員著公公要到樓上的詢問處拿門診單, 再到鄰座的會計部付門診費.
公公叫婆婆就坐在這裡等, 婆婆想也未想就回答:「一齊行啦!」
還未說完便已用蹣跚的腳步跟著公公走了.

實在是很簡單的小事, 卻讓我突然感動起來.
'一起走'這樣簡單的動作, 有多少經歷? 多少笑與淚?

不可缺乏的, 還有是對於相方的承諾,
願意為對方分擔, '不論是順境或逆境的時候'.

想想自己. 我願意為人分擔嗎? 也願意讓人為我分擔嗎?

我羨慕他們.
怪不得我這麼喜歡偷偷拍下我在旅途上, 一起走的老公公與老婆婆.

攝於杭州,2011年3月.

Friday, July 08, 2011

Day04-早餐

平日上班, 早餐總是匆匆忙忙在辦公室桌上解決,
一邊工作一邊吃完, 不問質量質素但求夠快, 用來填飽肚子而已.
也覺得才是一天的開始, 不用吃太多吧.

其實身體在我們睡覺的時候也在工作, 但它也沒吃一整個晚上,
不吃多一點, 怎麼能應付一天繁重的工作呢?

我早就發現, 要是吃了一個豐富的早餐, 我那天做事特別快也特別好.

對自己好一點, 應先從一個豐盛的早餐開始.

也發現只有放假的時候, 我才重視早餐.
怪不得放假的心情特別愉快!

那個三十歲的生日之旅, 每天的早餐也讓我很滿足的.

攝於珀斯,2010年11月

Thursday, July 07, 2011

Day03-雜貨店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我們在這個城市再也找不到雜貨店
新市鎮或重建後的社區, 只有龐然的超級市場與藥房.

雜貨店, 就是什麼都有, 吃的用的包羅萬有, 都藏身於這幾百尺的小小天地裡.
雜貨店老闆是我小時候覺得其中一個最厲害的人, 東西密麻麻的分佈在店子每一個角落, 但只要你想要些什麼, 大至紅A膠水筒小至一根針, 他也可以快速而且準確無誤地找出來, 所以我當時認為雜貨店老闆讀書成績都很好的.

我們現在到超級市場, 東西不是都分門別類放得整整齊齊嗎? 可是總有碰到找不到要買東西的時候, 有時幾個售貨員幫忙, 用上了十多二十分鐘, 才找到想要的.

雜貨店還有的, 是溫暖的味道.
店外面騰空的地方, 往往有幾個老人在閒聊; 小孩剛放學, 但母親要外出, 就讓小孩留在雜貨店讓老闆先看顧著; 一大堆小孩圍著一個一個裝滿糖果的大玻璃瓶, 吵吵鬧鬧嚷著老闆要買什麼...

在蘇州看到這間雜貨店的時候, 我兒時的回憶都回來了.


攝於蘇州,2011年4月.

Wednesday, July 06, 2011

Day02-黃昏

你記得你看過最美麗的黃昏是在那裡嗎?

我會想起: 流浮山白泥泥灘看著太陽緩緩下降, 斜陽照到水面上的光線; 柬埔寨吳哥窟下, 金黃色的日落; 還有那次在珀斯The Pinnacles的日落時份, 天際的顏色, 由上而下的由藍轉紅.

那天在辦公室埋首工作, 不經意抬頭一看



原來窗外的黃昏景色, 絕沒有輸給以上那些地方的日落景致.
原來, 最美麗的黃昏, 就在附近, 默默的待在身邊.
只是我有沒有抬起頭去看看這一刻的美麗.

我們都太容易忽略身邊的美麗, 其實最好最美的, 就在身邊.

(攝於香港fw, 2011年7月.)

Tuesday, July 05, 2011

Day01-明信片

一天的工作忙碌過後, 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 打開信箱, 看到一張長方形的小卡片靜靜的等待著, 驚喜.
美麗的風景照片背面, 聊聊數字, 書寫著寫的人在某個時空, 在某個地點所記下的點點感受.

寫的人在這遙遠的旅途上, 感受著壯麗的風景或異地的文化, 想把美好的與人分享, 又或勾起一些回憶, 就在這小小卡片上, 匆匆寫下當下的感覺. 或輕快的、或沉重的、或憂傷的、或激動的、也有思考的...

然後, 這小卡片翻山越嶺, 走了大半個地球後, 現在就在你手上.

或許就是這份能把當下凝固的形式, 還有那種等待 - 不知道何時, 甚至能否送到收信人手上的未知感, 令明信片讓人感覺神秘又溫暖.


Credits: Photo by Sarah Z.
攝於蘇州, 2011年4月.